当前位置:主页 > 热点新闻 >

“十四五”,安徽六大领域彰显高质量发展

时间:2025-11-13 22:07来源: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:彭学英鹿娟/吴明张
本报记者 彭学英 鹿娟/吴明 张骅 十四五时期,安徽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在经济增长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改革开放、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六大领域多点突破、全面跃升,以加速跑姿态书写了新时代江淮大地的发展答卷。从经济总量连跨万亿台阶到科技创新跻身全球前沿,从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到民生福祉赶超全国平均水平,安徽正以坚实步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
本报记者 彭学英 鹿娟/吴明 张骅
  “十四五”时期,安徽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在经济增长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改革开放、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六大领域多点突破、全面跃升,以“加速跑”姿态书写了新时代江淮大地的发展答卷。从经济总量连跨万亿台阶到科技创新跻身全球前沿,从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到民生福祉赶超全国平均水平,安徽正以坚实步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“三地一区”加速迈进。
 
 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
 
  自2009年跻身“万亿元俱乐部”以来,安徽经济总量在15年间连续迈过4个万亿大关,其中“十四五”期间强势连跨两个万亿台阶,正式迈入经济大省行列。研发投入强度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、进出口总额等关键指标均稳居全国前10位、中部第1位,发展硬实力持续增强。
 
  市域经济多点开花。合肥市经济总量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,2025年预计突破1.4万亿元,人口同步突破千万人,成为全国第16个、长三角第4个“双万”城市。芜湖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,在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中位次提升至第5位。池州市以7.1%的“十四五”前四年平均增速领跑全省。县域经济蓬勃发展,肥西、肥东、长丰三县在全国“百强县”排名大幅攀升。
 
  基础设施支撑坚实有力。“十四五”期间新增高铁里程超600公里,池黄高铁、宣绩高铁等相继开通运营,全省铁路总里程预计突破5900公里,其中高铁里程超2900公里,位居全国前列。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的开行,让合肥至南京最短通行时间缩至48分钟,至上海、杭州均实现2小时内通达,通勤化出行成为常态,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 
  科技创新勇闯全球前沿
 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,以合肥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,构建起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,建成和在建大科学装置数量实现翻番,在量子信息、聚变能源、深空探测三大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。
 
 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。全省R&D经费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.28%提升至2024年的2.76%,位居全国第7位;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.56件,有效发明专利突破20万件,同样位列全国第7位,创新产出效率稳步提高。
 
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成效卓著,集聚各类人才1604人,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133项,发表高水平论文1141篇,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538项,成功研制出高温高强高氮钢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设备,实现关键技术国产替代。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融合创新生态持续优化,以“科大硅谷”为试验田,累计招募全球合伙人机构96家,设立海外创新中心30家,构建起全方位创新服务矩阵。
 
  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升级
 
  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,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,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3.85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5.5万亿元,全国排名连进6位,跃升至第6位,实现了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。
 
  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。“十四五”期间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倍和15倍,2024年双双跻身全国第2位,2025年上半年更是均跃居全国首位。奇瑞集团连续入选《财富》世界500强并成功上市,国轩高科、安徽中鼎等企业跻身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。
 
  未来产业布局抢先发力。合肥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了全国近1/3的量子科技企业,形成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。“墨子号”卫星、“京沪干线”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,“量子+”系列产品成功推向市场,2025年三季度产业规模达34亿元,同比增长17.24%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.1%,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.6%,居全国第3位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6.1%,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核心动力。
 
 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要素配置
 
  安徽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,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,在零基预算、林长制、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形成全国样板。创新推出惠企政策资金“免申即享”平台,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
 
  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成效显著,自2023年实施以来,已提供信用报告下载33万份,代替传统证明超660万份,为社会减负超3亿元,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。
 
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。深化上海张江与合肥科学中心“两心同创”,组建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,78项居民服务事项实现“一卡通办”,179项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。区域合作成果丰硕,2025年1—9月,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达3903个,实际到位资金6145.2亿元,占省外投资比重稳定在60%左右,一体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。
 
  绿色发展生态经济愈发鲜明
 
  安徽坚定不移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52.9%,历史性超过煤电,充换电服务“一张网”加快构建,充电桩实现高速服务区和乡镇全覆盖。
 
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PM2.5平均浓度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5年超90%。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成效显著,干流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水平,较2016年提升15.5个百分点。环巢湖十大湿地建成投用,沿江5市全部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,长江(安徽段)土著鱼类物种数增长47%,江豚数量稳步回升。马鞍山薛家洼从工业岸线变身“城市绿肺”,成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。
 
  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。长江流域集聚了全省70%的新兴产业基地、80%的高新技术企业和90%的上市公司,经济总量占全国和长江经济带比重较2016年分别提升0.65和0.79个百分点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 
  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全面提升
 
  安徽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,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,多项指标历史性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,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.5%以内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%,超过经济增长速度。
 
 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全省2万余公里城市燃气、污水等管网启动更新改造,皖北3000多万城乡居民喝上优质引调水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,成功获批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,输出医院派驻常驻专家274人,设立名医工作室74个,平移“三新”项目708项,填补省内医疗空白105项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。
 
  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谋划的关键节点,安徽将继续锚定“三地一区”建设目标,在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改革开放、绿色转型等领域持续发力,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,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在全面建设美好安徽的新征程上再创佳绩,为全国发展贡献更多安徽经验与安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