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河能源打钻人高温挺进1541.8米深孔
时间:2025-08-18 18:15来源: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:左琦 本报记者 彭
通讯员 左琦 本报记者 彭学英 凌晨五点,钻探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景象。十余盏临时照明灯在旷野中亮起,金属敲击声、机械轰鸣声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,打破了黎明的寂静。这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勘探分公司一工区105钻机队今年施工的第三口井,深度达1541.8米,采用L型钻井工艺,也是他们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口 ,将为朱集东矿1262(1)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筑起坚实防线。
通讯员 左琦 本报记者 彭学英

凌晨五点,钻探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景象。十余盏临时照明灯在旷野中亮起,金属敲击声、机械轰鸣声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,打破了黎明的寂静。这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勘探分公司一工区105钻机队今年施工的第三口井,深度达1541.8米,采用L型钻井工艺,也是他们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口 ,将为朱集东矿1262(1)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筑起坚实防线。
空旷的工地上,几名职工正在搭建发电柴油机房。"夏季天热,为了避开中午高温,我们早上五点就开工了。" 勘探分公司一工区副区长姜保均介绍,钻机队主要从地面打钻为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卸压。
今天的工作重点是起钻塔、装钻塔附件等,大家趁着一大早凉快抓紧施工。固控设备旁,四名工人正合力吊装泥浆泵附件。职工王康强细致检查连接液压管路,黝黑手腕上新旧晒痕交错,汗珠顺着脸颊滴在钢板上。"这口L型井井深较长,液压油气泵站使用频率高,必须认真检查油管密封件,确保后续施工平稳可靠。"
职工赵世界沿着工地边缘巡查,手里拿着驱虫喷剂喷洒。"野外作业蚊虫多,上周还在设备底下发现过蛇。虽然发了驱虫剂,但胳膊腿上还是很多包。" 说话间,几只蚊子已围着他打转。
上午九点,阳光变得灼热刺眼。钻台安装区,一工区105钻机队队长胡胜蹲在钻机旁,对钻机主绞车刹车及升降把进行调试。"针对朱集东矿1262(1)工作面生产接替等实际情况,公司特意选择采用L型结构钻井工艺,用于井下13-1煤层的瓦斯抽采,能显著提升抽采效果,也为下一步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。"他指着施工图纸解释道。为确保后续安全施工,需要对设备闸带闸把进行检查、维护。大口径钻孔对闸把闸带安全性能要求极高,调试必须更精细,“绞车闸带空钻间隙需要控制在2毫米左右,不然钻到深处容易刹不住车。”
日头渐长,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。95后职工王智文来到钻机队虽才半年左右,手上却已磨出了茧子。"刚开始来真不适应,太阳晒得头晕,蚊虫咬得睡不着。" 王智文抹了把汗,声音带着青涩,"看着师傅们在钻塔上一站几小时,螺栓拧得丝毫不差,就明白这活儿连着井下安全,再难也得扛住。"
工地旁的休息间里,空调全力运转,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防暑药品整齐摆放,与室外热浪形成鲜明对比。冰箱里整齐码放着盐汽水和绿豆茶。刚换班的工人喝着冰镇矿泉水,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,安全帽的勒痕清晰可见。"每天最少喝八瓶水,不然顶不住。"职工葛立园撸起袖子擦脸,新旧皮肤交界处红得分明。
下午四点,避开正午酷暑,工人们再次投入作业。钻塔金属平台被晒得滚烫,工人用手摸在上面必须戴厚手套。钻塔台面上,几名工人铺设防滑钢板。"今天工序完成了100%,比计划提前两小时。"胡胜抹着汗说道,"新工艺虽给安装调试增加难度,但能为后续开采提供更安全的环境,再难也得啃下来。"
夕阳西下时,余晖给钻塔镀上一层金色,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。"本月就能开钻,坚决保证工程质量。" 胡胜望着高耸的钻塔,眼神坚定。
记者手记
一天采访下来,钻探工人们在高温下的坚守令人敬佩。晒红的皮肤、汗透的工装、蚊虫叮咬的伤痕,挡不住他们对精度的执着;高温炙热的考验,磨不灭攻坚克难的韧劲。
从黎明到暮色,他们用双手垒起钢铁钻塔,用创新破解难题......在1541.8米的深孔坐标上,镌刻着淮河能源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每一滴烈日下的汗水都在见证:平凡坚守,亦是万丈光芒。
- 上一篇:红色血脉永相传,听烈士后代讲故事
- 下一篇:润人心,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高温施“凉策”
相关文章
- 03-02双龙公司80名职工加入芦岭矿开始新征程
- 08-30“怀宁好人”朱树生:每一次挽袖都为点亮生命
- 04-28朱庄煤矿为困难职工送上“暖心礼包”
- 04-21校企座谈 皖北煤电智能公司助大学生现场写论文
- 04-21不负春光,合肥高新区重点产业项目进度刷新
- 08-04怀宁县完成“三留守”人员摸底排查工作
- 04-09钱营孜矿市场倒逼人人“薪动”
- 12-12合肥包河经开区 “三个转变”力求高质量发展
- 10-30江淮汽车获四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
- 06-29岱河矿业社区开展“听老党员讲党史”活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