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热点新闻 >

王刚:匠心驯服井下“钢铁巨兽”

时间:2025-10-26 11:16来源: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:李继峰王瑞雪邵兰
作者:李继峰 王瑞雪 邵兰 王刚在检修车辆 井下620米,光在岩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一辆50型铲车在点火时突然沉默,爆破作业被迫中断,每一分钟的耽搁都意味着损失。 一个身影快步走来,围着设备转了一圈,在启动器位置蹲下,用螺丝刀把控制箱打开,把老化的电控系统更换下来。 轰引擎轰鸣声再次响彻巷道。这位妙手回春的人,就是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罗河项目部铲车维
作者:李继峰 王瑞雪 邵兰

王刚在检修车辆
 
  井下620米,光在岩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一辆50型铲车在点火时突然“沉默”,爆破作业被迫中断,每一分钟的耽搁都意味着损失。
 
  一个身影快步走来,围着设备转了一圈,在启动器位置蹲下,用螺丝刀把控制箱打开,把老化的电控系统更换下来。
 
  “轰——”引擎轰鸣声再次响彻巷道。这位妙手回春的人,就是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罗河项目部铲车维修工王刚。在矿区,他守护着那些被称为“钢铁巨兽”的井下车辆,用十八年的坚守,诠释着何为匠心。

王刚用设备对车辆电控系统进行调试
 
  听声辨症练成技
 
  面对四十余辆防爆运输车,王刚像中医把脉般俯身倾听发动机的呼吸。2024年深冬,一台载重车突发异响,年轻技工反复检查未果。王刚贴着滚烫的引擎盖闭目凝神,突然说:“点火线圈接触不良!”
 
  拆解证实了他的诊断——这种依靠多年经验炼就的“听诊绝技”,至今仍是矿区传奇。
 
  “运输安全人命关天,不能有丝毫马虎。”这是王刚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十八年来,从陕西榆林到内蒙古鄂尔多斯,再到庐江罗河矿,他的足迹遍布十多个项目部,但始终不变的,是对安全的极致追求。

王刚在狭小的空间内维修车辆
  井底攻坚水淬匠心
 
  今年秋天,矿业公司急需投入新矿房作业,但支护用的锚网台车却坏在了积水中。
 
  “排水还得需要一段时间,矿业公司急等着我们支护,就在水里面修吧!”王刚说完,一头钻进车底。
 
  车辆维修持续了4个小时,王刚就在冰冷的积水中泡了4个小时。当他从车底爬出来时,双手和双脚已浸泡得麻木发白。
 
  这次抢修为项目部赢得了“组织有力”的高度评价,但王刚只是悄悄回到宿舍,换了身衣服,又下了井。
 
  31万次平安归航
 
  在车队的更衣室,一块记事板上记录着安全行车的天数。数字每天都在更新,如今已突破17年。
 
  今年10月20日,当第31万次车辆平安驶进车库时,王刚在行车安全日志上郑重写下:“安全,每天都是新起点。”
 
  王刚独创的“三查四验”工作法被制成展板悬挂车间:“查扭矩必用定扭扳手、验电路必测绝缘电阻……”这些从经验中凝练的守则,成了年轻技工们的必修课。
 
  “看到、摸到、测到”是他一贯的工作准则。每天,他都要对每台车辆进行“体检”,利索地钻到车底,不放过任何“隐疾”。
 
  薪火相传不变初心
 
  近些年,传统机械变成了“电信号”,修理工具也从简单的锤子扳手,变成了高端的电脑诊断仪。
 
  “靠精细检修保安全”,一直是王刚的工作标准。每来新车型,他第一件事就是研究说明书,每一处电路、每一个机件都成了他的研究对象。
 
  从最初修车时的“心里没底”,到如今的得心应手,王刚说,最有成就感的不是一摞摞证书,而是对每一辆新车型研究透彻后的那份喜悦和豁然。
 
  夜幕降临,王刚最后一个离开车间。他回头望去,一排排车辆静静停放着,如同疲惫的战士等待着新的征程。
 
  井下600米,是他的战场,也是他的舞台。在那里,他用十八年的坚守,书写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不凡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