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热点新闻 >

猛虎啸井巷:一位全国劳模的掘进人生

时间:2025-05-21 14:34来源: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:魏清 李继峰
作者:魏清 李继峰 人物名片:王林,1978年出生,中煤三建三十工程队猛虎掘进队队长,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安徽省劳模安徽省优秀党员等称号。带领猛虎掘进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,施工的工程荣获鲁班奖,2项创新的施工工艺获得国家级工法殊荣,并有20多项实用发明专利推广应用。 凌晨四点三十分,陕北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海则滩煤矿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中。47岁的王林已经准时醒
作者:魏清 李继峰
  人物名片:王林,1978年出生,中煤三建三十工程队猛虎掘进队队长,先后荣获“全国劳模”“安徽省劳模”“安徽省优秀党员”等称号。带领猛虎掘进队荣获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,施工的工程荣获“鲁班奖”,2项创新的施工工艺获得国家级工法殊荣,并有20多项实用发明专利推广应用。
 
  凌晨四点三十分,陕北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海则滩煤矿笼罩在浓重的夜色中。47岁的王林已经准时醒来,这个保持了30年的生物钟,比矿井的交接班电铃还要精准。推开彩钢板房的门,零下15度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煤屑扑面而来,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蓝色工装的领口,大步流星地走向副井口。今天,这支被誉为“煤炭行业十面红旗”的猛虎掘进队,将在西部矿区最坚硬的岩层中挑战新的掘进纪录。
  铁骨丹心:从打眼工到行业标杆的淬炼之路
 
  1995年的寒冬,刚满18岁的安徽肖县农村青年王林第一次走进矿井。潮湿的巷道里,老式风钻的剧烈震动让他虎口开裂,混合着煤灰的汗水在脸上凝结成黑色的硬壳。“别人能行,我就能行!”这个倔强的年轻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誓言,他铭记在心中的箴言,鼓励他带领猛虎掘进队始终走在矿建发展的前列。
 
  为了掌握打眼技术,他每天凌晨四点就到岗,在废弃的巷道里加练。老班长回忆说:“那会儿井口的照明灯总是亮着,远远就能看见王林在练习打眼的背影。”入职三个月,他创下单班打眼40个的全队纪录,这个数字至今仍是打眼工速度的考核的第一道门槛。在河南省车集煤矿施工时,面对罕见的硬砂岩层,他改进的“阶梯式打眼法”,将钻头损耗率降低60%,这项工艺后来被写入《猛虎队掘进作业规范》。
 
  2017年煤炭行业低谷期,39岁的王林临危受命接任猛虎掘进队队长。在山西肖家洼煤矿的切眼施工中,他首创“短掘短支循环作业法”,带领队员们在断面28平方米的硬岩巷道里连续奋战。技术员孟鑫至今记得:“王队长的手掌磨得老茧厚厚的,整天戴两个手套操作钻机。”最终,他们以月进尺156.7米的成绩刷新行业纪录,提前22天完成贯通任务。如今,猛虎掘进队已培养出16名“金牌工匠”,其中多人获得集团、工程处“技术标兵”称号。
  安全至上:毫米之间的生命守护
 
  “巷道方位偏移1厘米,瓦斯浓度波动超过0.1%,都可能酿成大祸。”在王林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,三件宝贝从不离身:激光指向仪、经过计量校准的扭矩扳手,以及一本被翻得卷边的《煤矿安全规程》。2020年陕西曹家滩煤矿施工期间,他凭借丰富的经验,及时发现10毫米的顶板离壳现象,超前采取加固措施,避免了冒顶伤人事故。
 
  他独创的“五位一体”安全管控体系,将危险预知、安全站位等要素编织成严密的防护网。每天班前会上,王林都会用自编的顺口溜讲解安全要点:“打眼先看顶和帮,站位要选安全方...”连只有小学文化的支护工胡长胜都能倒背如流。2024年冬季,在海则滩煤矿回风大巷施工时,他连续36小时盯在现场,发明“动态支护法”,通过实时调整支护参数,既保证了进度,又确保了安全。
 
  2024年,猛虎队创下“零破皮伤”的安全纪录。这背后是王林坚持了十一年的“安全记事本”,里面详细记录着285条事故隐患和应对措施。更绝的是他建立的“安全茬长制”,将每个工序的“茬长”组成“标准化施工互检组”,仅今年一季度就排除隐患47处。今年3月,综掘机司机李强发现顶板异常,立即启动“应急撤人机制”,及时撤出作业人员,排除了一起事故隐患。
  效益先锋:创新驱动的掘进革命
 
  在效率提升方面,王林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偏执狂”。他带领技术团队对每道工序进行优化设计,将打眼、支护、运输等环节优化到极致。在王家塔煤矿1900米巷道施工中,他们创新“五步平行作业法”,使各工序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。2024年,猛虎队累计完成进尺4239米,其中全岩巷道占比达40.5%,年人均产值突破30万元。
 
  成本控制上,王林的“材料联运系统”突破常态化思维。通过在皮带架上加装特制货架,将几百公斤重的支护材料随皮带运输,单这一项每年就节省人工成本80余万元。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发明的“钻杆寿命管理法”,通过编号追踪每根钻杆的使用情况,将材料损耗率降低了35%。项目部材料主管李海涛算过一笔账:王林的这些小革新,每年为矿上节省的费用超过11万元。
 
  团队凝心:严管厚爱的带兵之道
 
  “队长比电子表还准!”这是猛虎队员们常挂嘴边的话。王林坚持每天“三必到”:必到最复杂的工序检查,必查关键岗位的操作规范,必问特殊人思想状况。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,整齐收藏着50份职工体检报道,职工的身体健康情况,他了如指掌。
 
  2017年接手处于低谷的猛虎队时,王林烧了“三把火”:设立党员先锋岗,关键工序由党员牵头攻关;创建“技术练兵提升计划”,每季度开展技术比武;推行“安全积分”,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。最让人心服口服的是,他坚持全队工分日清日结,做到“阳光薪酬”,通过工资分配公平,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 
  王林的关怀细致入微。去年冬天,支架工小李的父亲突发脑溢血,他连夜协调预支了一个月工资,还安排车辆送到火车站。和他同事了20年的工友王春动情地说:“王林队长心里装着职工,把每个职工的事,都当成亲人的事来办。”
 
  智创未来:键盘代替风钻的矿工梦
 
  走进王林的劳模创新工作室,墙上3张专利证书与墙角锈迹斑斑的老式风钻形成鲜明对比。“1995年我用它打第一个眼时,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。”他轻抚着风锤上的岁月痕迹,转身点亮智能手机上,立即呈现井下现场的综掘系统井下生产的画面。
 
  2021年,面对掘进智能化转型浪潮,只有技校学历的王林带着3个徒弟,把简陋的彩板房改造成“攻关基地”。当厂家开出5万元维修费时,他们用废旧配件实现了零成本修复;面对进口综掘机的“水土不服”,他们开发出适配西部井下掘进的操作法和切割工艺。如今,这个工作室已孵化2项煤行级工法,其中“一机双巷施工法”在全国40多个矿区推广,年创效超千万元。
 
  “我这一代人是甩不掉风钻了,但一定要让下一代掘进用上智能化掘进!”王林对未来掘进施工充满着憧憬。他每天都关注综掘智能装备的升级迭代,这位在矿建干了30年的“掘进猛虎”,对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充满期待。
 
  “地心深处的路,要一米一米脚踏实地地走;但心中的光,必须永远照向更远的未来。”在这位“煤海猛虎”身上,我们看到了矿建职工从“汗水型”向“智慧型”华丽蜕变的生动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