尉敬斌:匠心“调”转尽显一线担当
时间:2025-09-16 23:54来源: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:鲍丽梅本报记者彭
通讯员 鲍丽梅 本报记者 彭学英/吴明 张骅 清晨6点,湖集中心站内机车轰鸣,钢轨在晨光中闪着银光。淮北矿业铁运处湖集中心站调车员尉敬斌手持对讲机,目光专注地盯着正在编组的列车,不时发出精准的指令:三车三车停车停车了!随着他一声令下,数节满载煤炭的车列稳稳停在指定位置上。 这样娴熟的操作,来自于二十余年的技术沉淀。从初入行时的青涩小伙,到如今的
通讯员 鲍丽梅 本报记者 彭学英/吴明 张骅

清晨6点,湖集中心站内机车轰鸣,钢轨在晨光中闪着银光。淮北矿业铁运处湖集中心站调车员尉敬斌手持对讲机,目光专注地盯着正在编组的列车,不时发出精准的指令:“三车……三车……停车……停车了!”随着他一声令下,数节满载煤炭的车列稳稳停在指定位置上。
这样娴熟的操作,来自于二十余年的技术沉淀。从初入行时的青涩小伙,到如今的淮北矿业集团工匠,尉敬斌在平凡岗位上磨砺出了不平凡的匠心。
勇于求变的“转岗人”
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在熟悉的烈山车务段安稳工作到退休时,2023年的一个决定,让所有人对这位技术骨干刮目相看。面对矿区转型发展的新形势,尉敬斌毅然选择了挑战,主动请缨告别多年的工作岗位,奔赴作业量更大、流程更复杂的湖集中心站。
“四十多岁了还要重新开始,说不犹豫是假的。”尉敬斌坦诚地说,“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要全力以赴走好。”正是凭借这份朴素的责任感,他成为了真正的“逆行者”。
以“新学员”心态重新出发的他,白天跟车作业,仔细记录线路特点;夜晚挑灯夜战,逐字钻研规章制度。仅用两个月,他就熟练掌握了湖集站复杂操作流程,实现了从老区骨干到新区尖兵的完美蜕变。
善于攻关的“解题者”
来到湖集中心站后,尉敬斌将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。面对复杂的作业环境,他善于总结规律,形成两套调车作业“安全密钥”:针对恶劣天气总结出“双确认双防御”工作法;系统梳理各类突发状况,形成“调车作业非正常情况及处置方法”,编印的应急手册成为全站职工必备工具。
面对生产难题,他攻坚克难:深入现场调研,协助解决湖集Ⅱ场矸石线对位问题;通过优化编组方案,协助解决煤1线、煤2线及IV场4道对位辆数不足等关键问题。作为技术攻关骨干,他积极参与制定矸石线取送车作业办法、机2线取车出库作业办法等五项规范化作业流程,为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薪火相传的“引路者”
“技术不传承就是最大的浪费,好的经验和方法必须传下去。”这是尉敬斌的座右铭,更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。
在湖集中心站,尉敬斌成了年轻人眼中的“技术导师”。面对新入职的大学生和转岗职工,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现场教学。“这里的坡道有个小弯,车辆运行时要提前预判......”每遇复杂作业,他总是边操作边细致讲解,确保每个细节都不遗漏。
“跟着尉师傅学技术,不仅学会了怎么做,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。”调车员小王深有感触地说,“他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。”
两年来,在尉敬斌的精心指导下,一批批年轻的调车工快速成长起来,多人在J集团公司、处技术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。这些年轻骨干如今已能独当一面,成为湖集中心站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。他们不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,更重要的是继承了师傅身上那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。
从2023年转岗至今,从陌生到精通,尉敬斌用两年时间在新岗位上扎下了根。这位让所有人“刮目相看”的调车工匠,如今已成为湖集中心站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和精神标杆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——不仅是技艺的精湛,更是面对变化时的勇气、面对挑战时的坚韧、面对传承时的责任。
飞驰的车轮见证着他的蜕变,纵横的铁轨记录着他的足迹。如今的尉敬斌,既是湖集中心站的技术骨干,也是年轻人的引路人。在这条他重新选择的道路上,匠心依旧,初心不改。
- 上一篇:皖北煤电集团检查智能公司三季度标准化暨“三基”建设
- 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文章
- 07-05朱集西矿掘进二区许雷:最美战“疫”人
- 04-24怀宁县司法局积极探索“党建+职能”模式
- 09-17怀宁县增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内生动力
- 10-09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首批项目签约
- 10-02预防预判 五沟煤矿扎实开展突敏信息管控攻坚
- 07-23刘庆峰:科学家成为企业家要走很长的路
- 11-05怀宁县近亿资金扶持农村青年大显身手
- 12-08合肥市瑶海区:花样课桌操 舞动青春活力
- 06-30合肥庐阳经开区中科大创新园非公党建联盟成立
- 03-06涡北选煤厂铆足干劲奋战首季开门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