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热点新闻 >

央地联动聚焦阜阳高质量发展多维亮点

时间:2025-08-07 18:43来源:中国企业报看安徽 作者:彭学英 / 吴明 张骅
本报记者 彭学英 / 吴明 张骅 在重要时间节点,中央驻皖媒体与地方联动,以高站位、前瞻性视角聚焦阜阳发展,用丰富报道展现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担当作为。今年以来,中央驻皖媒体正面报道阜阳368篇(条),同比增长41.3%,其中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播出15条、头条3条,生动呈现了阜阳高质量发展多维亮点。 从百亿粮仓到千亿厨房,阜阳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
本报记者 彭学英 / 吴明 张骅
  在重要时间节点,中央驻皖媒体与地方联动,以高站位、前瞻性视角聚焦阜阳发展,用丰富报道展现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担当作为。今年以来,中央驻皖媒体正面报道阜阳368篇(条),同比增长41.3%,其中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播出15条、头条3条,生动呈现了阜阳高质量发展多维亮点。
 
  从“百亿粮仓”到“千亿厨房”,阜阳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,阜阳粮食总产连续17年超百亿斤,以全国0.5%的土地贡献了1%以上的粮食产量。如今,天邦食品年屠宰加工生猪120多万头,成为亚洲单体最大的生猪加工企业;会龙辣椒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,占全省辣椒外销份额的40%;瓦大1号番茄凭借品质优势掌握全国定价权,每市斤售价达15.8元,70%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,年产值2.6亿元,“粮头食尾、畜头肉尾、农头工尾”的增值文章越做越精彩。
 
  从“避洪庄台”到“幸福家园”,阜阳让蓄洪区群众生活实现质的飞跃。投入13.42亿元,通过县城购房补贴、货币化安置等方式,从蒙洼蓄洪区153个庄台搬出0.9万户3.3万人,搬迁率超60%。同时,当地以生态治理为抓手发展乡村旅游,打造100家乡村旅游点、80个特色村、30条休闲农业线路,带动近10万农户端起文旅“金饭碗”。如今的阜阳已成为旅客净流入主要目的地之一,实现了从“避洪安身”到“文旅富民”的标志性转折。
 
  产业起跳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。依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,借助苏州与阜阳结对合作优势,阜阳强化双招双引,上半年沪苏浙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78个,到位资金209.9亿元,分别增长69.5%、25.8%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速崛起,比亚迪阜南产业园上半年产值达21.1亿元,同比增长157%;与中科海钠合作量产的全球首个1GWh钠离子电池应用于商务用车,营收同比增长205%,年内有望突破30亿元。产业兴则人口聚,全国第一人口大县临泉曾有100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,如今近30%返乡就业,这座传统劳务输出大市已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。
 
  界首市“无中生有”,在“废品堆”上崛起千亿循环经济产业。当地再生铅、再生塑料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1/3、1/10,新型铅碳及锂电动力电池占全国产能的1/5,全国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只“界首造”。田营镇跻身“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镇”第5位,拥有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.78件,主导制定5项国家标准,并与新华社中经社联合发布中国(界首)循环经济发展指数,为行业发展提供“界首方案”。
 
  文化产业“一县一业”“一县一品”特色鲜明。阜南柳木产业集群汇聚509家企业,带动14.6万人就业,年产值40亿元,出口额5亿美元,编织品远销海外;太和板面形成10万家门店、20万从业者的产业规模,年收入超100亿元;临泉长官镇杂技文化源远流长,千支专业团队、2万多名从业人员带动年增旅客750万人次,增收80亿元,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生。
 
 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,“阜阳先进群体现象”引人瞩目。目前,阜阳拥有2名“时代楷模”,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;135人入选“中国好人”榜,1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,占全省总数的12.6%。在移风易俗方面,阜阳全面推进“低彩礼、零彩礼、不收礼”婚俗改革,农村婚嫁支出平均下降四成多,入选中宣部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优秀案例,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。
 
 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,阜阳将持续加强与中央媒体的对接合作,以更鲜活的实践、更生动的故事,展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,实现新闻宣传知情意交融、时度效统一,让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活力被更多人看见。